1. 首页 - 资讯

大国方略:以“双轮驱动”开放促“双循环”互动

本报记者 刘慧

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显示,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逼近2000万。疫情蔓延给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伤害,欧美日的GDP均不及疫情前。

欧盟初步评估,19个欧元区国家第二季度GDP下跌12.1%。德国GDP在欧盟中占比将近四分之一,4-6月该国GDP环比下降10.1%。美国国内生产总值4-6月环比萎缩32.9%,疫情再次扩大,令7-9月的复苏面临不确定性。

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,如果以内需为出发点,中国未来30年要回归大国战略,靠自己的需求撬动自己和世界的发展。中国从内循环到外循环,再到双循环,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。内循环不是走老路,而是要形成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和规则等制度型开放“双轮驱动”新开放局面,未来开放的重点是制度、法治、管理,管理和标准现代化、法治现代化、治理现代化将是未来30年的主题。

未来世界经济可能出现的三种场景

全球疫情比大家想象的要猛烈,持续的时间要长,蔓延的范围要大。如果二次疫情普遍化,会出现第二轮的停工停产,持续的公共卫生危机可能会演化为持续的经济危机。

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对本报记者表示,未来可能有三种场景:其一,乐观场景。假定疫情2020年能控制住,明年世界经济会反弹。这个场景的预测典型是IMF,预测明年经济增长5.4%。但很多团队都预测一年内控制住不太可能。美国专家预测,至少要18-36个月才能控制住疫情。其二,多次反弹场景。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一波连着一波。其三,悲观场景。金融脆弱性国家债务危机、中美摩擦、世界经济分步衰退等,各种风险点叠加,可能把世界推向大萧条。

“中国经济承受着多重压力,形势空前严峻复杂,不仅是2020年的疫情,实际上中国经济经历了增速的长时间下降。2010年中国GDP增长率10.3%,到2019年是6.1%,今年第一季度降到-6.8%,GDP增速持续下降。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对本报记者表示,主要原因在于需求收缩、企业订单减少。外需增速受国际金融危机、贸易保护、中美贸易摩擦等影响,外贸出口企业订单大量减少,这是GDP增速下降重要的外部原因。投资增速也经历了持续大幅度下降,和城镇化推进不平衡有关系。

张燕生表示,全球化在收缩,系统性风险上升,因此,我们要收缩规避风险。

内循环为主体,双循环相互促进

中国如何收缩以规避风险?张燕生表示,第一步,双循环深耕东亚。疫情最先趋于稳定的是中国,其次是日本、韩国、东盟,是同一个文化圈和生产体系。而我国的订单市场和关键的零部件在欧美,中国会联合周边经济体扩大需求,增加订单。但如果欧美断供零部件,供应链就会中断,东亚下一步会推动本地投资、本地生产、本地创新。第二步,深耕“一带一路”。第三步,构建跨境创新网络。中国和美国在拔河,我们要团结联合美国科学家、企业家及社会各界,包括美国地方政府,要加强合作。

“未来要以内循环为主体,双循环相互促力,绝不是封闭,也不是走老路。”张燕生表示,中国要推动规则等制度型开放为主导,形成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和规则等制度型开放双轮驱动新开放局面,未来开放的重点是制度、法治、管理,管理和标准现代化、法治现代化、治理现代化,将是未来30年的主题。

在他看来,新30年,我们需要的第一个新优势是科学、技术、人才、创新的优势。第二个新优势是规则、规制、管理和标准的现代化优势。第三个新优势是产业链、供应链、价值链形成高端优势,并且与全球体系对接。中国要形成本地需求、本地创新、本地宏观政策协调的新产业体系。疫情后最具成长性的行业,养老健康排第一,医疗排第二,旅游休闲排第三,人工智能排第四,新能源排第五,教育培训排第六,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。

张立群表示,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了重大战略性成果,率先复工复产,在整个世界经济面临空前压力的时候,占据了先机。国内经济大循环,这个“大”不仅是强大的生产供给体系,还有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,具有长期的高成长性。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和全面复工复产是异曲同工的,要把生产和市场的关系打通,把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打通,要着力解决需求不足的矛盾,使得整个国民经济运转顺畅起来。

他表示,世界经济面临严重困难,中国和世界经济交往,现在更多依靠中国经济这个发动机的动力来带动。中国市场随着扩大内需等政策效果的综合显现,会持续扩大,不仅会给国内企业带来大量订单,也会给世界生产带来更多的订单。

责任编辑:

本文由今日都市网发布,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